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冀中地道旅游景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冀中地道多长?冀中地道战从哪四方面介绍的?冀中的地道战所有资料?冀中的地道战六个洞的特点分别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冀中地道旅游景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冀中平原地道总长1.25万里。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平原变成日伪占领区,冀中军区也随之被撤销。1944年7月,中共中央为开辟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基地,决定恢复冀中军区,父亲被任命为司令员。 父亲决定大力改造和发展地道,他写了《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的小册子,作为秘密文件上报下发,广泛发动群众彻底改造地道。 随着地道结构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地道还分为干线、支线,出口更加隐蔽和巧妙,地道内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贮藏室等,更便于进行隐蔽、生存和对敌斗争。地道总长度达到1.25万里,成为坚持冀中平原斗争的“地下钢铁长城”。 在发展地道斗争的同时,冀中部队迅速发展,总兵力超过12万人,成为抗日战争进行战略反攻的基地。 一一摘自 杨东胜(杨成武上将之子)的文章。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地道战天下闻名,有关统计表明,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挖的地道总计里程达到2万5千里,相当于一个地下长城。河北地道战给日军以重创,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河北地道主要分布在冀中平原,1945年冀中军区司令杨成武对冀中地道战进行总结,把地道战分为三个阶段即秘密地窖、隐蔽地道、战斗地道。"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1941年到1944年底,冀中地道已达1万公里以上,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地道战分布于冀中8000个村庄。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课文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冀中的地道战
1997年出版的书籍
《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中文名
冀中的地道战
出版时间
1997年
发生年代
1942到1944
地点
冀中地道中的“洞”有五个特点(不是六个特点):洞顶牢、容量大、设备全、数量多、用途广。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了许多妙法,粉碎了敌人的破坏。
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冀中地道旅游景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