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旅游景区理念识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旅游景区理念识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什么是景区cis?什么是景区理念形象?旅游功能分区的方法?全域旅游三个基本知识?什么是景区ci...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旅游景区理念识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旅游景区理念识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CIS的含义
CIS(Corporate Identity) ,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该系统由三个方面组成:理念识别系统(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BI,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识别系统(VI,Visual identity)。三者既有各自特定的内容,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景区CIS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旅游景区理念识别(MI)、旅游景区行为识别(BI)和旅游景区视觉识别(VI)的导入和设计。
表现本土文化。
每个景区之所以成为旅游地,是因为拥有一个引发购买意愿的吸引核。这个吸引核唤起的是旅游者的期望。如果这一期望从游览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一个旅游地有明确的主题表现了独特的本土文化,必然会极大地满足旅游审美需求。我国许多景区出现同质化现象,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即在于此。一些新开发景区往往忙于亭台楼阁的建设,而忽视了策划阶段对主题考虑,导致定位的缺失或错位,造成重大损失。
对于不同类型的规划,其功能分区的概念和要求并不完全一样。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对区域的划分一般称为旅游区划。
旅游区划主要是根据区域内各部分发展的共同体、结构相似性和分布统一性把区域分成若干个旅游区,旅游区划得直接目的就是要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和界限,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优势,为扬长避短在规划区内形成合理的旅游地域分工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旅游区规划往往是依据土地功能和发展密度进行分区,每个分区都赋予了一定功能,是较为典型的功能分区。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就是依托一定空间区域面积,营造不同属性与功能的区域结构,每个区域结构有着自己的个性与主题与其他分区加以区分。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本来是具有比较优良的资源禀赋,由于没有做好明确的功能分区与规划,使得景区的资源主题不够突出,资源杂乱分布,导致游客游览过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旅游景区形象感知不强。
全域旅游规划的三个基本:
1、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要构建全域旅游,必须在对区域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两个维度对发展条件进行重新诊断,一方面结合现状,对照全产业参与、全要素投入、全空间整合、全季候活动、全旅游体验、全社会受惠等六大特征进行定性评价;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评判标准进行体系评估,以量化打分形式确定区域全域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差距,进而明确全域旅游规划的重点任务。
2、塑造核心吸引物并明确功能空间划分按照全域旅游战略定位
结合产业功能布局,进行分区布局规划,分别对每个功能片区的公共吸引物集聚区域(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等所在区域)、限制开发区(农用地、滩涂、草地、林地等生态脆弱的区域)、优化发展区(城镇、村庄、度假区及具备建设条件的荒山、荒坡、荒涂等区域)等空间进行划分,重点划定区域边界,界定土地性质和条件,分析片区空间结构,确定片区的重点开发空间,并进行片区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各功能片区内容重点在片区核心吸引物如何构建、新增项目如何融合与引领、原有项目如何提升、片区旅游业态如何配置、环境承载力如何计算、公共服务设施如何配套等。
3、创新旅游发展规划,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循传统思路,需要创新规划。要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全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合理配置。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各种资源要素。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可以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和新趋势设置评价体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旅游景区理念识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旅游景区理念识别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